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
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
一、观点提出的背景
⒈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越来越尖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人际交往错综复杂等,使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知识经济时代悄然而至,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意识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体现:
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心理品质差异同学习关系很大,他们在学习中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如何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关键。
⑵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学科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各种心理压力,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知识。课堂是我们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减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⑶课堂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知识、重分数、重选拔。表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上重分析讲解、重标准问答、重整齐划一,形成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或竞赛)为目标的状态,致使学生被动受教。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僵化,同学之间情感淡化甚至恶化,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如何改善课堂师生、生生交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就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二、如何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指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原则和途径。利用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智力教育,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提升个人情操,完善个人人格。
课堂心理环境是以教学班为单位、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的人际环境,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成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开端和最佳切入点。那么,如何来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呢?
㈠建立积极的教学心态,是营造地理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基本保证。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交往过程。建立民主平等、团队合作的课堂教学关系,是营造良好心理环境的保证。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释放学习潜能,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效果也好;反之,沉闷、压抑、紧张的课堂环境会影响学生心情和潜能的发挥,教学效果就差。
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心理、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情绪左右着课堂的教学环境。试想,一个情绪消极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吗?相反,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态度温和走进教室,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从而产生心理安全感,这样课堂气氛才有可能变得轻松和谐,充满欢乐。因此,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
㈡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是改善地理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构建良好学习心理的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教师不当的言语,使得学生的情绪骤然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上的隔阂,严重的会产生心理上的逆反,影响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如恰当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处理课堂突发事情等,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改善学生学习心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智慧的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来改善课堂学习氛围调适学生的学习心态。例如,在2003年浙江省教坛新秀优质课评比中,一位地理老师在进行“干旱的宝地”多媒体课堂教学公开课上,当讲到新疆“坎儿井”时,突然投影幻灯机“灭”了,几百号人的会场顿时有些混乱的气氛。工作人员马上实施“抢救”,幻灯机又开始工作了,然而出来的“坎儿井”图片不断地晃动,老师几次张口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下完了”,学生一句善意的俏皮话,给紧张的课堂带来轻松的气氛。老师抓住时机,引导说:“同学们,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这张晃动着的坎儿井图片。看看哪位同学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强,结合书本知识来说一下坎儿井的基本构造。”教师巧妙运用语言表述,改变了课堂因突发情况带来的紧张气氛,使课堂的尴尬顿时烟消云散,博得在场听课者的一致赞许。
㈢科学设置问题情景,是激活学生探索学习心理的重要手段。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把教学过程同时视作心理训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置师生互动环节,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澳大利亚东海岸林木茂盛,而西海岸是沙漠?2、为什么寒暖流交汇的海域会形成渔场?3、从波斯湾运石油到我国广东,油轮是夏季航行时间短,还是冬季航行时间短,为什么?4、从西欧到美洲,应选择哪条航线?5、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大量泄漏的原油为什么会危及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这些问题分别从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与形成渔场的关系,以及对航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等方面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㈣正确运用课堂评价,是建立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有效策略。
研究表明:正确的课堂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有利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过去我们重视课堂评价较多关注的是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它潜在的心理教育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以及勇于探索、克服困难,正确认识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意志、品质的形成,促进健康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怎样运用合理的课堂评价呢?
⒈课堂评价应该是全过程的,而不应该只注重结果的评价。
由于学生天赋上的差异,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环境、家庭与教育的差异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评价学生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发挥的程度。只要学生作出了努力,只要学生有不断进步的愿望,他们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积极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
2.课堂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以适应教育的需要。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有不同的课堂评价标准,科学的课堂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探索新型的课堂评价方式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如“延时评价”原则、“宽容评价”原则、“自主评价”原则等来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3.课堂评价内容应体现综合性与激励性。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评结果,还应评方法、评过程、评努力程度,不仅评学生的过失与不足,还要评学生的长处和潜力。现在有些学校提出写“温馨式评语”、“激励性评语”的观点就是一种好的思路,好的尝试。这与那种冷冰冰的单调的分数评定的教育观念是根本不同的,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
三、营造地理课堂良好心理环境的意义
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最经常的、最大量的,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即教书育人。
⒈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地理教师参与其中,有利于增强科研意识,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才能,有利于塑造地理教师健康的人格。
⒉教学中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四个基本因素的全面优化:优化教师因素—注重主导性;优化学生因素—弘扬主体性;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⒊教学中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正是通过认知品质、情感品质、耐挫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发展、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合作;培养耐挫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塑造良好个性,使学生学会发展。
总之,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见本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思想,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关注和探索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有效科学的方法、途径,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促使学生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