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春正式颁布。在总结自2000年秋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江苏省从2005年秋自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的所有课程发挥的整体教育功能来实现的。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互相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为大力推动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高质量地开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各项要求,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江苏的实际,借鉴国内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而富有创造性地推动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江苏的全面实施。
从宏观的角度看,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微观的角度看,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提高地理新课程实施水平,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学地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大力促进全省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全省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在实践和理论上积极探索和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做出江苏应有的贡献。
推进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步骤
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必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使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基础。2005年到2008年是全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学年工作的特点和中心有所不同,其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实施启动、调控推进、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要绝对化。
1、前期准备阶段(2005年秋季开学之前)
①着重抓好岗前师资培训工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打下较为坚实的师资基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任务落实到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身上。凡是首批担任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秋季开学上第一节课之前,应先对全校地理教师进行说课试讲,听取大家的建议,然后修订教案才可进课堂。
②省、市分别成立相应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省、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发挥在教学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各市专家指导小组要及时向省专家指导小组通报本市的实施情况,提供典型经验,反映各种意见和建议。
③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各市、县(市、区)应在对本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相关的师资培训、教材使用、校本教研、评估督导等规章制度。
④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各校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周课时安排。
2、实施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6年7月)
①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各校应把省、市、县(市、区)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与教研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地理教师人人参与校本培训。
②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要坚持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推动校本教研,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各校尤其要加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研制操作性强、指示简明、方法易行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③以先进典型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从调查研究入手,各市确定一所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基地的学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基地典型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总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举办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活动方案、优秀课、精彩教学片断和多媒体课件等活动。
④探索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高中地理课程学分管理机制,确保各校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⑤加强督导评估。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市、县(市、区)、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进行督查、评估与指导。
⑥研究并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考试改革试验。
3、调控推进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
①总结经验,反思调控。在总结前两个阶段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②启动属于选修学分Ⅰ的地理选修课程。
③各校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并在广泛吸取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考试改革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业成绩评价及学分管理方案(试行)》。
4、深化完善阶段(自2007年9月——2008年7月)
①研究制订《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评估方案(试行)》。
②对各市、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全面修订和完善实施工作的方案和措施。
③探究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
④全面系统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⑤规划部署2008年秋季开学后的工作。
三、坚持把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放在新课程实施的首位
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地理教育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个地理教师的信念和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地理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中之重。每个人都要不断进取,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虽然对新事物、新思想,人人都有一个认识、接受、深化、转变的过程,但时不我待,每个地理教师都要充满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感、使命感,树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意识,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前进。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自觉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获取对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被动、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经验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评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活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五、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地理必修课程的同时,要制定并落实开设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的地理选修课程的规划。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学分Ⅱ的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地理课程。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地理选课指导制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健康成长,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应提供地理课程设置说明和地理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地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计划,成为学生“选课的咨询人员”,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地理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建议在地理选修课程中修满4学分。
六、加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和逐步完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课程的实施中具有教育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在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教师、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于积极推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建立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提高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地理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通过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科学引导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使用下列一些发展性评价方法。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3.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4.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发展性评价并不是不要考试。考试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要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方式要灵活多样。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地理考试的改革,逐步实现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各校都应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录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地理学习档案录就是根据地理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真实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真实反映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七、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地理教师要确立 “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的理念,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使课程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
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空间定位系统接收机、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
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求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同时要逐步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教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要求有关人士演讲和座谈。
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地理课程资源既可以由学校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地理课程资源网络。
八、建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级各类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
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搞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前提,贯穿于整个实施工作之中,需要常抓不懈。为形成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各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各地各校应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进行规划和部署,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级各类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新课程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适应,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坚持参与性、主动性、发展性原则和“边培训、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边开发”的原则。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培训主要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省与地方、学校相结合,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修活动,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师“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全程培训” 的目标。培训方式采取专题报告、讨论、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展开的?怎样重新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地理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什么联系?高中地理模块课程的特点是什么?怎样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并进行科学评价?怎样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该怎样学习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等等。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必然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的主题,也使地理教师成为地理新课程培训的主体。
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覆盖四部分: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通识培训——主要是使教师从对国内外高中课程发展的了解中,认识和理解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策略等,使教师深入认识高中新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创新点、实施难点,做好实施新课程的思想准备。2.地理课程标准培训——指导教师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使教师从地理学科课程改革中理解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力求在教学行动中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3.地理新教材的培训——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把握和使用教材提供指导。4.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对地理新课程中增加的新内容和技能进行专业培训,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学习和发展提供系统有序的指导。高中地理教师也应加强自我规划、自我研修、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培训,应当注意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教材编写者、高校地理教师、地理教研人员、中学骨干地理教师的合力作用。所有高中地理教师都应积极参加系统的地理新课程的培训,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培训情境中走进地理新课程,走进实践与理论、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互动的教师专业生活,与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
九、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加强省、市、县(市、区)、学校地理教研网络的建设,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蕴涵着教学即研究的教学理念。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地理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要努力建设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师创造性实施地理新课程的环境,使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立足于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校本教学研究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是要求学校自我封闭,而要强调开展合作式与开放式的校本教学研究,在合作与开放中解决自身存在的地理教研问题,形成和发展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学校应与教研部门、有关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推动地理新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要加强省、市、县(市、区)、学校地理教研网络的建设,为学校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省、市、县(市、区)教研室和学校应将地理校本教研纳入教研工作计划,建立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地理教研的民主管理机制,以教科研推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引导教师将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校本教研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
十、建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在各地各校顺利推进,各地各校应加强领导,在师资培训、专家指导、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专项督导评估、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上的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强对本地区以及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评估。要对实施过程跟踪调研,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各校要认真做好对本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确保新课程的实施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各校应设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专项经费。对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个人,应予以奖励。
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应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专家学者、地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密切配合的有效机制。选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会应由地理骨干教师、学生家长代表、校长及教育行政、教研人员组成,成员应与教材编写、发行无任何关联。教材选用委员会要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并进行公示,选用的结果应予以公示。
2005年7月1日
我的电脑有点问题,明天再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