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 让我们快乐地学地理
趣味教学,让我们快乐地学地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从课前、课中、课尾几个阶段入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快乐地学地理。
一、课前阶段
引言导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引言,在上课一开始就能使学生的情绪稳定,进入地理的意境之中,形成地理课堂的第一个快乐高潮。如在《地图》一节中,我采用的是猜谜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海洋环境》的洋流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二战中纳粹德国潜艇利用了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的海水密度不同,通过地中海底层的密度西流出直布罗陀海峡,在北海水域重创英国艇队的故事为导,收到预期的效果。
导课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声乐导入、图画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概括评价导入、以及即兴导入等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选用。
二、课中阶段
案例激趣
案例教学来源于德国教育家瓦根舍等人提倡的范例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地理故事典故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如在《地球运动的意义》一节中,我以奇妙的“拉姆西斯二世的神庙”为案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及规律。该神庙位于阿斯旺水坝以南280千米,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上,是古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57年建造的。壁上有一条61米长的隧道,法老的塑像就竖在隧道的尽头。令人惊叹的是,几千年来,每年只有在2月21日(生日)和10月21日(登基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穿过隧道尽头,照到拉姆西斯二世的塑像上,而坐在右侧的地狱之神普塔却一丝阳光也得不到。这计算是何等的精确和神奇!只可惜由于20世纪60年代修建阿斯旺水库搬迁审庙,因为计算的误差,日出奇观比生日拖后一天,比登基日提前了一天,给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探究体验激趣
在教学《森林资源》一节时,为培养学生对绿化的感性认识,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利用数据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我组织了一个观测活动。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观测校园草地和水泥地的气温及地温,要求完成几个问题:1)草地与水泥地的地温哪个高?为什么?2)草地与水泥地的气温哪个高?为什么?3)地温与气温哪个高?为什么?4)地温总是比气温高吗?在集体讨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思考从草地与水泥地在地温和气温的对比上得到的启示。通过探究体验,学生了解到:非绿地无论在气温,还是地温上都明显高于绿地,在气温的变化上也大于绿地,绿地的气温变化更小;从而认识到绿地在调节气温上的作用,理解保护城市绿地,扩大城市绿地的意义。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探究体验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课尾阶段
归纳朗读存趣
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教学内容,用朗读的方式作为结束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增添教学的气氛,使学生有回味的余地,激发学习的欲望。如在总结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时,采用歌诀朗读助兴:“九大行星日绕行,唯有地球有生命,日地距离正恰当,温度条件有保障,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体积质量很适中,吸引大气在表层”。
布疑存趣
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故布疑阵,设计一些有趣而深入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们留下思索的余地,激发他们找寻新知识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在《中国的地势》中,要求学生至少用一句所学过的古诗词反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学习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当遭遇地震时自救的方法;学习了时区后,提出“南极点有时间吗?”等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如上网查询等),自我学习找寻答案,并在下节课上展示出来。
竞答存趣
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思想单纯。因此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地图及学生的素质,设计一些问答题,借鉴和模仿电视综艺节目,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开展竞答活动(男女生竞赛或小组竞赛等,时间在5—10分钟),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提升了教学效果,从而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经过反复实践,教果良好。而且用在课前复习导入环节,效果也不错。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作业存趣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发现更多更好的教法,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学泰斗托儿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尾三个阶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那么地理课堂将是充满欢乐的地方,地理学习对学生来说,将不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让我们以激趣为切入点,做欢乐的传播者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