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运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一、“爱、恨”交加的辩证思考
纵观中学课程的所有科目,我们不难发现,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地理是一门“既爱又恨”的学科,这也就是地理学科对于学生们的两面性。
1.正视学生的“恨”,分析地理难学的原因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为难情绪,主要是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共同造成的。
主观上,首先是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转换过程中,思维习惯未能及时转变,地理学内容开头是从地球入手,诸多要素的反映都是建立在立体的空间球体之上,而学生的主导思维仍停留在以平面形态为主的意识上,造成地理基础知识难以理解,这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最大的一个瓶颈;其次,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有一些家庭认为地理在中学是一门所谓的副科,可念可不念,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消极的心态已难以为其努力学好地理知识提供足够的动力;
客观上,地理学习的内容编排存在问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地理,地球地图、高中的地球运动这些比较抽象的最难部分,总是被安排在学习过程的最前面,学生开始学习地理就遇上拦路虎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严重的打击到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影响到他们对地理学业的思想定势和偏见。
2.从兴趣入手,追寻学生“爱”学地理的根由
地理学以自身独特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又深深吸引着学生,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与日常生活习惯、生产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小到天气变化、生活地区的环境质量、大到各国的壮丽奇观及特有的民俗风情等;在学习形式上,它可以先从地理现象为契机,由现象探究地理原理,然后用地理原理探寻新的地理现象,不断循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未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究,用理论来印证自己所碰到的各类事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导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名对地理既好学又可学好的主体,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主要从辩证思维中强调的事物具有的两面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讨论。
关于事物的两面性主要是涉及到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世界观。从心理学而言,人们往往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正面性或反面性有较为习以为常的惯性认识,而对另一面却认识不到位甚至是忽视。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常常强调其中一面,另一方面也往往蜻蜓点水,甚至有时因为课堂教学任务时间紧迫而放弃对这一种片面认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纠正。但在哲学里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当学生在固定的思维模式里认为“非此即彼”、“非真即假”时,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因此在学生的思维模式里我们提出相反的问题时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也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运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科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范围是广泛的,其中不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于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或事物,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地理现象,切实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1.用“联系法”辩证看待地理现象或事物的两面性,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的“联系法”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案例1:初中学生思想较单纯,兴趣方面大多凭自己个人的喜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内容。记得刚毕业的第一年我就问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同学们都知道海水一般都是什么颜色的呢?同学们都惯性的回答:蓝色的!“正中下怀!难道就没有其他颜色吗?”此时学生们迷雾重重,接着我展示“彩色的海”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加以解释,同学们都豁然开朗,疑云消散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肯定没有辩证的意识,若这时我们能用“联系法” 引导学生思考对世界各地出名的海域来加以对比,先突破惯性思维,从而才能让学生有了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事物的意识。
2、用“发展法”辩证看待地理现象或事物的两面性,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的“发展法”: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案例2:好莱坞大片《活火熔城》以及意大利的庞培古城都鲜活的让每一个人知道的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也给学生形成了对火山产生百害而无一利的错误认识。若我们能用“发展法”辩证地看待火山,那么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世界地理――《日本》这一课时,我就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活火熔城》的视频,提问:“要是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是不是每天都要祈祷它们要‘心平气和,不要轻易动怒’要不然的话可能生活的地方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庞培古城’!难道火山喷发完后,或者是没有喷发时就没有任何好处吗?对于历史上的人们,现在的我们,甚至是将来我们的子孙有何好处?”通过此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再逐步引导出与火山相关的好处:火山附近的肥沃土壤、S磺矿、地热能、旅游资源、科考资源等等。也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同学们辩证地看待台风的利与弊。
3、用“全面法”辩证看待地理现象或事物,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的“全面法”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案例3:在讲《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时,涉及到“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这个知识点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句话,体现资源的真正价值呢?这就需要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才能全面地待地理事物。我根据一则农民致富的真实故事设计了以下问题: 首先问:“你们有见过牛粪吗?对牛粪有何认识?”同学听完后做了噁心状。 “是呀,在你们眼里的一堆牛粪,在个别人眼里就是一堆钱啊!”,此时大大地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调起了他们的胃口。
接下来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思维链:
①养少量牛→牛粪→怎么办?(肥料)
②养少量牛→牛尿→怎么办?(沼气原料)
③规模化养牛→过多的牛粪→肥料过多→农作物倒伏→怎么办?
④规模化养牛→过多的牛粪→污染环境→怎么办?
(牛粪充分发酵晒干,可种植双孢菇,1公斤双孢菇可以卖到8元钱,形成产业链)
规模化养牛→过多的牛尿→单个沼气池容量有限→怎么办?(规划全村沼气池,发电)
三、运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键是设问。
综上所举的例子,要想通过运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键是在设立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激发求知欲,顺而产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简而言之“以惑立足,自主学习”。
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激发学生兴趣的设问要注意做到:一是宽松的氛围是设问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鼓励他们问;二是要多从生活的体验中设问,老师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课堂中的新知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习内容,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逐步形成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三是尝试运用求异思维设问,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学习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求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