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湘教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10阅读:
字号:|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一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紧迫性,着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究;同时思考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存在的矛盾和困惑。

  [关键词]:实践能力 紧迫性 途径 思考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紧迫性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群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知识创新亦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需要依靠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事业,当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新的素质要求时,仅仅沿用原来“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的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找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学生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要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我国政府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与此同时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个问题时也提出:“减少学生过重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从目前地理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而内在的体验和感悟则来自于实践。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和周围的世界,最终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

  二.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Ⅰ. 实践活动的方式

  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体验学习、探索操作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三种方式

  〔一〕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验学习”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

  2.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

  3. 在体验的背后,往往有某种模仿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地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4.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体验大体可以分为直接(实际)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以实际体验为例又可以具体分为:

  实际体验

  A栽培实验

  栽培花草、树木等植物,观察它们的水土保持作用,绿地和裸地的对比实验等

  B.制作、操作 制作学校平面图、节水宣传画、社区模型等;调察噪声来源、尘埃的调查与分析等

  C.现实生活 商业调查、污水处理调查、校园环境调查、社区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小区绿化活动)等

  D.人际交流 与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了解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建议;与不同地区、民族或国家的人交谈该国该民族风情

  5.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通过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

  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多数学校条件的可能性,教师在选择体验活动时,可以有不同侧重。但其中两类活动是特别应当重视的。

  (1)制作与操作活动

  这样的活动可以适当结合地理学科所学,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而且更进一步,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动手动脑,设计和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这种活动,“作品”看的见,模得着,例如学生动手设计学校绿化方案、学生动手制作等高线模型、学生生活小区设计,这些活动反过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会成为最有效的动力。制作作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才可以全部地、实实在在地予以转化为创造性行为,并且最终形成物质形态的产品。

  (2)公益活动

  学校的学习不可避免地疏离社会,使学生脱离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在“垃圾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学生实践活动中,就有极为生动的一幕:在一次春游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黑塑料包,用来装垃圾用,当学生发现附近垃圾很多时就有学生在收集垃圾,后来扩展为全体师生共同收集垃圾的景象。学生们事后十分感慨,议论说为什么公园不多设一些垃圾箱,千岛湖的个人品德和环境意识、卫生习惯等水平还较低等。事后学生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感想。

  (二)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一种狭义的体验学习,一般主要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性活动。这种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和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因此:

  1.探索学习是从抽象的科学结论和知识的接受转向通过具体的探讨,获得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而不是以获得或证实某个结果为目的的。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的调查。

  2 .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个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即伴随着失败,因此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依据。

  3 . 探索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资料、信息、数据,处理资料数据,以实验等方法验证假说,以及制作模型等操作活动。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外进行;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于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形成热爱和尊重科学的态度是非常宝贵的机会。例如学生对学校当前绿化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后,设立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信息、数据等,处理资料数据,并以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说。

  (三)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使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以学习和研究某个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主要可应用这一方法。

  1.解决问题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例如学生对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调查活动就是如此。

  2. 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接受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采用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的活动。

  3. 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

  4. 解决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物和问题出发的学习,中心是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为主的组织方式构成了实际的社会技能的学习。

  5. 在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中,如:垃圾与环境保护、人口问题,道路与环境问题等,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判断必然贯彻始终。对社会某个地区人们具有突出意义的自然和社会问题,或者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面临的重大问题,都采用专题调查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可以极大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量。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例如学生在对如何减少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数量时,一开始只是想到绿化问题,后来认为欠妥,又增加了降尘,认为还不足,又想到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等。

  Ⅱ.教师在能力培养中的角色

  教师的评估

  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模型、论文、演讲……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制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学生的活动是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学生心理内部活动的,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成分是经常参与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种评价内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成果是较差的,或者是失败的,但过程对他们却是成功的,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因而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也可能有的个人或小组成果非常精彩,但他们的收获未必最大。所以教师要注意:

  (1)教师有责任发现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在结果与收获不一致时,要帮助学生总结收获。例如学生对学校水资源污染的实验就有可能失败,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了解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使知识得到巩固。

  (2)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各方面的锻炼,主要收获是学生在态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具体的产品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总结时一定要突出这种思想。

  (3)通过评价落实对于过程的重视

  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不仅是最终成果的评价,也要对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实践活动总结性评价时,要包括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的互评,并将此作为评定的依据。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总结。

  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产品,不存在绝对化的规格和标准,由此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假设、完成任务的方法、具体方案的设计、报告体例、作品的风格特色都有相当大的变通余地。也就是说,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最终产品的独特风格、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新等等,应该给予高分。

  2.教师的指导

  (1)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是在课堂上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标准答案。

  (2)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道路规划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科学的结论。

  (3)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三.学生能力的变化及思考

  1.变化

  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实际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所学的各种地理知识也达到了熟练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变化(下述1、2、3点)。如对等高线图模型制作后,能准确分析新安江电站坝址的选择;通过气温的测量,学会了冷锋前后天气变化的分析。原先书本上不能理解的内容反而觉得很有兴趣。同时,其它方面的能力(下述4、5、6点)也有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有了较为全面的提高。

  (1)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

  (2)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对身边的事物能敏感地辨析那些需要地理知识去分析解决。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3)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例如画学校平面图的活动就是要运用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4)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约用电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电工作,就是一例。

  (5)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6)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他们就 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2.思考

  (1) 对社会评价的思考

  任何行为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各种肯定,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对开展实践活动,与欢呼鹊跃的学生不同的是,许多家长喜忧参半,担心会因此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和教师则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整个社会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的教育成果的评价手段还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把它等同于教育活动目的本身。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许多家长把孩子逼到课本和作业前,教师也担心开展实践活动,影响教学进度,考试分数也不一定提高。学校也面临着社会对它的升学期望值的压力,因之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现在本地实行的学校寄宿全封闭管理,出发点也是希望学生免受社会的各种诱惑,一心一意在学校读书、学习,最终有好的考试成绩,毕业班甚至各种法定假期也大大缩短,使学生大大疏离了社会的实践和生活。

  (2) 对高考与社会实践的矛盾思考

  一方面,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的灵活性、新颖性、生活性、综合性在不断加强,着重趋向考察学生的应用、推理、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渐加强。有些主观题的答案也是开放式的。但它毕竟是应试考试,与实践的直观性、丰富性、详实性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带有考察学生的机械应试能力的痕迹。一考定终生,一考定前途还有很大的概率。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虽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地理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习分数,提高应试能力。虽然地理的课堂外的实习性很强,但基于上述原因,它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二者会趋向相同的目标。

  上述矛盾其实与我国国民教育结构体系相关联。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流行终生教育,将整个国民教育任务分散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教育阶段,给灵活的学校教育留出余地。而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任务,几乎都集中在学校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压力更大。一个人从小学读到中学或大学,一毕业,走向社会,就不再有学习任务和学习兴趣。虽然成人也有各种名目的学习和培训,但这些学习培训,都局限于某些领域,时间也很短,培训一结束,就不再有压力。而且许多所谓的学习培训,都只是流于形式。目的并不在学习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获取某种不得不取得的资质凭证。而青少年一踏入中学就要面临中考高考,一考定一切。开展社会活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能够解决的。

  (3) 课堂教学环境下的社会实践的生命力的思考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形态,学校在安排课时时,也是按照这一“前提条件”进行操作的,因此,不可能给你二、三节课排在一起,更不可能给你半天、一天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在中学阶段由于知识基础的差距和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其可行性条件并不充分。让学生跑到学校外去专题调查,可能要耽误好几个课时。如果在双休日或假期进行,则教师的工作量又如何确定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教师偿试的积极性不会大。

  为此,必须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出台有关的法规,为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必须有一定的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等,必须有一定的活动经费,必须有学校图书馆、校园网为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必须有完善的管理、评价方式的一套制度等等。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的并不在这里。

  不论如何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述的各种矛盾会逐步解决。事实上,校园内的一些实践活动如地理演讲、辩论赛;墙报的编写、地理模型的制作、地理园的建设;校园花草栽培、校园环境调查等不是早就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相当一些学生已经向素质的全方面方向发展了。国家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定也已慢慢地朝着这方面靠拢。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艺术全书》华龄出版社 陈德珍、周明星、董国谦等主编

  2.《二十一世纪教育新概念》高长梅等主编

  3.《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4.《素质教育论》任顺元编

上一篇: 高中地理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