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背景介绍,怎一个“笑”字了得
明天要上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正值文革高潮,可以说这是一首有着特殊背景的诗歌,而学生对这段历史却非常陌生,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作者那种沉重而执着的情感,特别是体悟诗歌的意象并了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背景介绍是不可或缺的,于是确定这堂课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
然而,困惑也在这里——如何介绍背景?因为“文革”要说的东西太多,很担心这堂课上成历史课,或是喧宾夺主,特别是上午听了组里一位老师的课,更增加了这种担心。这位老师先介绍了食指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大概花了三分钟时间;然后介绍“文革”这一时代背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革”的印象,用了十几张幻灯片播放“文革”图片,这些图片有“红卫兵游行”“大字报”“批斗会”等等。这一放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这些尘封且有些怪诞的图片让课堂笑声不断,热闹异常,然后老师再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进行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因为了解了背景而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课堂气氛有些凝滞,对“蜘蛛网查封炉台”“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美丽的雪花”等意象的理解也有些茫然。我想,这二十几分钟的背景介绍看似详尽而热闹,但仅换得一些浮浅的笑,并没有震撼学生的心灵。特别是那些图片,其怪异所带来的幽默远胜过荒诞带给人的深思,学生的笑中无泪,所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热情。
看来,背景介绍,怎一个“笑”字了得!
于是,我在想:如何介绍这首诗的背景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过反复地思考及与组里老师的探讨,第二天我这样处理了作者与背景介绍的教学环节:
1、开场白:三国曹丕说,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经典总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经典——一位有着奇怪笔名的诗人的诗作——《相信未来》(板书)。谁来猜猜笔名“食指”的寓意?
——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人格健全的诗人。
2、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状况?请结合诗句说说。
3、(在结合诗句感悟当时社会状况的同时)让学生看一组材料,深刻体会“文革”的实质及食指坚信未来的不同寻常。年仅二十岁的诗人就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位道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的小孩,怀着沉重、无奈而又真诚情感,在那个荒芜、凄凉、禁锢、疯狂的世界大声呐喊“相信未来”,——这是一个醒者,一个思想者的孤独而不屈的呐喊。
材料:1966年5月17日:杂文家邓拓服毒自杀
1966年9月3日:翻译家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
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
1966年8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
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自杀
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自杀
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
1968年8月12日:著名作家周瘦鹃跳井
1971年1月13日:诗人闻捷打开煤气自杀
……
在教学的进程中,我发现,当我在介绍食指的笔名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他们对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比完整的客观的介绍更能激起同学与诗人对话的热情,因此第二步从诗中体悟社会现状就进行得非常顺利,同学们都能从“蜘蛛网查封我的炉台”“余烟叹息着悲哀”“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依偎别人的情怀”等意象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禁锢、荒芜、贫困与凄凉。当那组知识分子惨遭迫害,被迫自杀的材料呈现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发出深深的叹惋,我相信那是学生深切体会了当时社会的险恶及食指的清醒、勇敢,在这样的环境中喊出“相信未来”这样发聋震聩的呐喊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一环节大概花了十分钟,没有笑声,有的是深思、叹息与心灵的撞击。
课后,与组里的老师谈起了“背景介绍”这个话题,都觉得我们平时忽略了这一环节的设计,犯了“为介绍而介绍”的弊病,而没有真正把它当作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和文本的一把钥匙。并从中体悟到“作者背景介绍”应有三忌:
一忌平板、客观介绍——只会讲述而不会评论,缺少自己的理解。
二忌没有选择地介绍——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三忌静态介绍——呈现方式、呈现时机单调、机械,不能有机配合文本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