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让《史记》立体呈现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5阅读:
字号:|

  让《史记》立体呈现

  -新课改下的《史记》教学

  ???????????????????? ??????????????????????????????????????????????????????????????????????? ???? 作为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传体巨著,这部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大作《史记》,如果可以细细品读,能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因为《史记》是文言文本,不免流于枯燥无味,成为文言词汇的机械积累。而学生必然会一学《史记》,就昏昏然木木然茫茫然。我在教读《史记》的过程中,尝试着让它在学生面前立体呈现,成为无涯学海中最绚烂的奇葩,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下面是我的几点作法,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形式多样积累文言词汇

  作为文言文本,词汇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简单的串译强记却常常适得其反,我就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几种积累文言词汇的方法:

  1、展示积累笔记

  每一个单元的重点课文都由学生按“通假字”、“实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类型把文言知识积累到笔记本上,这项工作分为预习巩固两个环节,预习时整理一部分,巩固时补充一部分。然后每小组推荐,在班内展览,并进行评选,以此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2、文言词汇小组竞赛

  ???每学完一个或两个单元,我都会在班内组织一次文言词汇知识竞赛。题目类型即学生笔记上整理的内容,由各小组提供,制成幻灯片和卡片,有口头回答和上黑板展示回答的形式,小组内回答人员不得重复,最后累计分数,评选出奖项。这项活动从命题、制作到主持一概由学生负责,我只帮助查些资料补充知识点和最后颁奖,所以他们做得很起劲,比得很带劲,以致此后的学习也有干劲!

  二、百花齐放写人物和故事点评

  ?????? 因为是人物传记,《史记》带有比较强的故事性,而各个故事中的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人物的褒贬也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兴趣点。鉴于此,我就带领学生为《史记》中的人物和故事写点评,点评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诗歌或对联。比如,在学习《赵氏孤儿》时,学生们对其中的舍生取义思想颇有感触,就写下以下感悟:

  ??????“生存或死亡,这是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无法释怀的情结,一代代民族的精英与脊梁在理想主义的光辉下执著的追求生存信念并以这种执著的追求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

  死者慷慨从容,杀身成仁;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士为知己者死,赵氏孤儿不仅是一个家族复兴希望的诠释,更是一种坚贞信念的不灭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于是,我们看到哪些为民请命的人,那些舍身求法的人,那些在艰难抉择中竟走得无比从容无比坦荡磊落的人。几千年来,无数的英雄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鼓舞下,认真的书写着自己高贵华美的墓志铭,也认真的传承着一个普通生命所能尽情绽放的华彩与荣光!”

  另外,学生还为荆轲、侯赢、项羽写下各种形式的人物点评。

  三、多彩多姿话剧演绎经典故事

  ?????? 从开始学习《史记》时,我就酝酿着让学生将书中自己喜欢的故事拍成话剧,却又担心学生因时间精力问题有所顾忌。直到学习临近尾声时,我才试着和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学生异口同声的支持。我让学生两个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个故事进行演绎,要求形式多样,大胆发挥个人想象力。本来并未报太大期望的我,却被学生的表演深深震撼。他们选择了《赵氏孤儿》、《垓下之战》、《荆轲刺秦》、《毛遂自荐》四个故事,并制作了幻灯片为背景,表演的投入而深情。最出色的是一位叫卢婉莹的女孩演公孙杵臼演得让人热泪盈眶,她的台词表达,情感流露,肢体语言无一不把这个人物的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尤其最后那一跪和自刎的动作,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而苏彦超小组表演的《项羽之死》,将悲喜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情英雄的落幕,也让我们思考了更深刻的人生问题。这拨儿学生毕业后,还常常和我说起那场话剧表演,说正是那次表演,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表演潜能,也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了《史记》中的人物,以至对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我现在也是对那次表演难以忘怀,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部立体的《史记》,也让我体验到一群孩子身上不灭的激情!

  ??????? 我想,如果再让我教一遍《史记》,我一定会想出更好的方法,以更接近我的教学理想!

上一篇: 让《史记》在阅读中开花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