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议论文写作,对高考这场大的选拔性竞争来说,无疑也算得上是一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角逐。既然如此,就总须有点“突破意识”。如何获得“突破”?笔者以为,下列几方面便是其获得“突破”艺术的所在。
1、见解独到,卓尔不群。文贵有“识”,写作高考议论文尤为如此。所谓有“识”,简言之,即观点深刻、见解独到。“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评论事物、阐发道理,只有见解深刻、独到,方可卓尔不群。
1908年的一天,在南洋爪哇,一位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在宵禁时间要回家,为避免荷兰巡捕的查罚,就拿出一块钱叫一个日本歌女送他回家。荷兰巡捕不敢查日本人,富翁被安全地送回家里。(某市高考作文训练题)
看了这则材料,一些考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下列这种种感想:
A、一块钱能支使歌女荫护富翁安全地回家,可见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
B、富翁让歌女荫护回家,有失人格体统,真是利令智昏。
C、用一块钱避免了高额的查罚,可见富翁很有经济头脑,在当今这种头脑是不可或缺的。
D、富翁机智,富翁巧妙利用了歌女的荫护才回到家里,真可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E、中国富翁竟不如一个日本穷贱的歌女,这很能说明自身的穷富不能决定自身的地位,而国家的强弱却能影响国人的地位。
上述诸见解,立意平庸、落于俗套者有之;失之肤浅、流于空泛者有之;甚或认识荒谬、严重偏离匙旨者亦有之。而比较其科学性、深刻性来说,观点E显然是高出一筹。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完全切合题旨,更是因为其见识超群。
当然,能否发表深刻独到见解是以是否具备较高思想认识水平为前提的。它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想深邃、认识水平高,就不至于发表类似上述C、D的观点;思维品质好,也就是说具备了广阔 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考问题就能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既可横向拓展,又可纵深开掘,发表见解也就不会囿于成见、落入窠臼,或失之肤浅、苍白无力。
2、贴近生活,映射时代。早在千年以前,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这样一条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今,虽说时过境迁,但它的光耀依旧,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它一直启迪人们写文章应贴近生活,映射时代。写作高考议论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写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体现时代精神,从而具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就只能写出些脱离实际、毫无针对性的空泛之作,这样,在角逐中难免留下遗憾。
想起30多年前的1979年,那年全国高考作文副题选用的是明代基写的《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材料,这则寓言说的是有位赵国人养猫治鼠灾的故事。猫既吃老鼠,但也偷吃主人心爱的鸡,是留下猫呢,还是赶走猫?结果,那赵国人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而是坚持留下猫。事实表明,就这件事谈谈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而真正慧眼独具者却不光能正确认识到:“处理事情要权衡利弊轻重”,“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能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颇富创见地发表出既贴近生活又映射时代的感想来。当年,有篇题为《养猫的得失及其它》的文章,曾这样写道:“猫吃鸡固然是不利因素,赵人也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但我们当代人总该比古人高明些吧。试想,如果我们用筑鸡窝、置鸡笼、猫鸡分养等办法来兴猫吃鼠之利,克猫吃鸡之弊,使养猫这件事更符合人的愿望,让人们既避免鼠灾,又能吃上营养丰富的鸡蛋,岂不两全其美?”这是多么贴近生活的论述!不仅如此,有人还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生发出如下宏论:“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汲取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又想方设法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腐朽风气的侵蚀,既重视发展物质文明,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毋庸讳言,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精辟论述,在当时不光贴近生活,而且极具鲜明的时代感。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得益匪浅。因此,像这类出类拔萃的精思佳作,一旦在高考答卷中出现,又何愁不脱颖而出?
3、说理辩证,切中肯綮。写作高考议论文要想获得“突破”,论事说理当以周密、透辟、中肯为致力点。而要把道理说深说透,关键是在于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也是一柄锐利的解剖刀,运用它认识事物、剖析问题、阐明事理,可以高屋建瓴,胜人一筹。
以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道作文样题(原为199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这是一道具有较强思辩性的文题: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我们认为,发言稿的质量如何,能否在论辩中取胜,主要就取决于说理辩证与否,而不在能否“自圆其说”。文题中的观点一“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相对合理性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无可非议的。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诸如孟母三迁、狼孩的故事都可证明这一点。而观点之二“近墨者未必黑”与观点一相比,,则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对观点一的辩证不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也是正确的。因此,不管选定哪一方,都不应轻易否定另一方,都必须对问题的实质作一番辩证分析。比如,在选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题进行论述时,倘若对“近墨者黑”这个观点一概加以否定,就会显得片面、偏激。因为论题“近墨者未必黑”(其关健词“未必”)并不等同于“近墨者不墨”,它是以下排斥“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前提的。所以立论时,对“近墨者黑”的观点是不应全盘否定的,而应承认其相对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来个“推陈出新”,对之加以辩证否定。这样,不仅扣住论题中“未必”一词,更重要的是也使说理辩证中肯,令人信服。此其一。
?? 其二,论述时,如果仅列举事实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而不讲清道理,即“近墨者”何以会“不墨”,那论述显然是缺乏深度,难以给人启迪的。这就同样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深入剖析这一问题,那就是从内外因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考虑:客观环境(外因)因然重要,但关健还是主观因素(内因)起决定作用。“近墨者”之所以“不黑”,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乎此,说理所显示出的力度以及反映出来的思想深度与认识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