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花酿蜜,学以致用
采花酿蜜,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调动自己的语文积累
从前有个傻瓜,他娘在出远门前怕饿死他,就烙了一张足够大的饼挂他脖子上,谁知回来后发现他还是饿死了,原来这个傻瓜只知道吃嘴边的,不知道把饼转圈吃。
我们的学生当然不是傻瓜,但是的确有很多学生在写作上有类似情况,就是守着一大堆材料不会用,积累了那么多素材,一到写作文时还是被“饿死”。
怎样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文积累?
我们应该让学生向蜜蜂学习。蜜蜂在采回花粉花蜜后,不是直接卸下来完事,它们先找到合适的“小房间”,再小心把花粉和花蜜安放其中,关键的是,它们还要分泌出一种唾液,和花粉花蜜融合在一起,然后封存起来,等着它发酵,最后就生成了甜美的蜂蜜。
我们的学生只知道积累素材,却不会像蜜蜂那样融合进去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也就写不出内容充实、“花香四溢”的文章。
为了让学生成为不但会“采花”而且会“酿蜜”的蜜蜂,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上积累起来的素材。
让学生写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作文,“逼”他们使用课文素材。如学完《史记》,曾出这样一道作文题目:“请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或几个人物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物:勾践、刘邦、项羽、贾谊、张良、韩信、樊哙、荆轲、廉颇、蔺相如”
有学生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是啊,‘不是一番寒彻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卧薪尝胆,一洗前耻,终成霸主”。
这样要求,写作对象具体,针对性强,也都是他们从课本里读到的人物,而且大多人物在学文本时都做过人物形象分析,用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再如读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利用刚刚在课堂上引起的学生对《红楼梦》人物的兴趣和感情,我曾请学生写题为《我眼中的林黛玉》的文章,学生写到:“‘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她,娇纤惹人爱怜,纯真令人动容,让人只能远处观望,不敢近处亵渎。……
清若甘露,不染纤尘的她,生命如此脆弱易逝,却又如此勇敢决绝,她是水做的骨肉,竹做的精神!她“我为我心活,我为我心死”,即便香消玉殒,也终于超越时空,成为曼妙千古的红颜!”
在这文里,学生很自然地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等,也很漂亮地描写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相信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就会在她脑子里扎根了,以后再用就信手拈来了。
二、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课上和课外阅读到的材料。我们每年都会给学生推荐很多阅读材料,学生读完就忘记了,到写作的时候,一个想不上来。这是,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示。比如,在写“在路上”这个话题时,先举出几篇学生已经阅读过的文章:《夸父逐日》《让灵魂跟上脚步》《依米花》《永远,我等》,然后告诉学生写作文时要用到里面的材料。以下是学生写的一篇范文:
永不止步
于珺晴
人生是一场长途旅行,在路上,每个旅人都应永不止步。就如那逐日的夸父一般,就算太阳遥不可及,但坚持行走在路上,还为水的甘甜、桃的鲜美而雀跃,为触碰到梦想的光芒而欢呼。
在路上,就要学会边走边看,因为你会发现那么渴望到达的终点其实只是一根红线。就如爬山一样,爬到山顶往往是高处不胜寒,而能令爬山者喜悦的恐怕是在路上看到风景的掠过,看到曾经的遥远在脚下渐行渐近,梦想的火焰便会燃烧地更为旺盛。
在路上,其实就象打开一罐啤酒,泡沫在重叠、积聚,拥挤繁忙充实,一触碰到空气就是欢乐的舞蹈,哪怕下一刻就破裂散落。是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在路上,所有的辛酸都要一口饮下,苦涩只有自己知道。就像人们只看到宝马车里富人志得意满的面容,却未看到他令人唏嘘的秃顶。
?“古来圣贤皆寂寞”,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当忍得住寂寞,且不论寂寞的尽头是花海还是悬崖,抑或只是空白,单是那些与寂寞为伍的日子已能让你的血液里刻上梅的烙印:执着坚强,红的惊心,永不磨灭。梅花不会在夏天开放,香气是咧咧的寒风扫过花骨朵时留下的甜美。
在路上,哪怕经历再多的艰辛,只要跨过荆棘,回头看到的就是落英缤纷的鲜美
在路上,要学会张弛有道,方能长远。非洲的土著人有一种信仰,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灵魂赶不上自己的脚步。放慢脚步也是一种智慧,好似让急躁的人牵着蜗牛散步,才会看到漫天星斗,才会感受到微风轻拂。???????????????
漫长的旅程,对于如一江春水的历史生命而言,我们只是过客。但再小的依米花也会为最美的三天而昼夜不息地生长。
在路上,就算是刀尖上上的舞蹈,也会永不止步,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总之,让学生要像蜜蜂那样,不但会采花还得会把采来的花粉花蜜酿成蜂蜜,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作文从此就会“花美果香”,!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