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背景下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浅谈有效教学背景下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山东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后,地理课时大大减少,如何“低投入、高产出”高效、高质完成教学目标,由发展知识转向发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摆在我们地理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而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向45分钟要效率”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口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认识与策略。
一、目前地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顺序不当,减弱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科学安排课堂提问的时间,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某教师的课堂提问顺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于是教师将某个同学先叫起来,再提出问题。由于颠倒了顺序,只有被点名的同学认真思考,其他同学则成了旁观者,效果自然较差。合理的提问顺序应该是:“下面我提出一个问题,问题是这样的……”然后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找学生回答,若回答不全面,可以启发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给出明确答案。这种提问顺序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又符合思维习惯,自然容易接受。
2、问题设计笼统,学生难以回答。
问题应精心设计,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一般来说应选择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者学生学习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提问。例如学习“自然资源与人类”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这样提问 “自然资源和能源这两个概念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显得不够具体,学生很难回答。不妨这样提问:“哪位同学能对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进行一下比较?”,这样就将问题具体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3、提问时机选择不准,违背认知规律。
地理课堂提问如果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设计问题,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甚至会出现课堂冷场。例如某教师在讲“大气的削弱作用”一节内容时,先将大气的吸收和反射作用讲完,并举例说明,然后提问:“那么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要求学生回答。其本意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课堂转折,由吸收、反射作用过渡到散射作用的分析、讲解,但学生的答案都是“由反射作用引起”,很明显该设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的做法是先讲完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再举出实例,让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各个实例分别是哪些作用的结果。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升。
二、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提问,从而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在学习“日界线”时,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男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女孩,但先出生的男孩却叫后生的女孩为姐姐,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原因,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讲赤道以北的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时,我先提出问题:“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2、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重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提出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教学。首先,我引导学生读图“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要求学生找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通过读图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思考:①地球公转运动时,哪些要素是不变的?②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如果有,那么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样始终围绕“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紧跟课堂教学节奏,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设计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问题设计可依据教材,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如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时,以热带雨林带的分布为例,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指出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教师:赤道两侧的陆地都属热带雨林带吗?(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对的;另一种认为赤道两侧的陆地并非都属热带雨林带,因为受非地带性(地形)的影响,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厄瓜多尔附近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则为高山气候。
教师:如果这样,赤道以外的其它地区肯定就不会出现热带雨林带了,是吗?(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时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非热带地区不会有热带雨林带分布。另一种认为在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以出现热带雨林带的分布。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带,就不位于赤道地区,它的形成受东南信风和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
由于层层深入,剖析解惑,使同学们能够掌握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形成的影响。对于其它自然带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来找出答案。
4、问题设计要面向全班,因人而异。
实施素质教育,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尽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适时地提一些能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对于语言表达较差的学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要能让其答对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在复习“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我问到:“同学们很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我们知道中国女子足球队将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月18日下午3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有一位平日地理学习差的同学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但始终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把他请到讲台上来。他首先画了两条经线,然后进行了讲解。接着我又提出,“为什么安排在9月?”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很多同学回答不出来,这时只见这位同学又勇敢地举起了手──他已经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要告诉全班同学和老师:我也行!实践证明,这样提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差等生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5、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地理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我以教室里一个学期变动两次的作息时间表为例,帮助学生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我在课堂中这样问学生:“五一到十一”我们下午2:00开始上课,而“十一”之后下午改为1:30开始上课?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能学以致用,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寒潮将经过我省,同时得知,荣成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北,请问该风是在荣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侵入?”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6、问题的设问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课堂的“意外”。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例如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的“近日点、远日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地球距离太阳较近,约为1.471亿千米,应该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可为什么我们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反而是冬季?”针对类似认知矛盾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认知矛盾,积极地进行探究、讨论,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课堂的“意外事件”就是预料之外的事件,而“预料”往往是指教师课前所作教学设计或教学计划中已经考虑到的事情,也包括教师已有的经验。教师越年轻,教学经历越短,遇到的意外就越多;相反教学经历越长,遇到的教学意外就越少。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是抑制学生的“出轨”行为,或是视为宝贵资源加以利用,这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敏感地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调控,就会将“意外”变为良好的教学资源。有一次,上课铃响过,我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还有不少学生仍在大声吵闹。我刚要训斥学生,忽然想到这节课要讲环境保护,便借题发挥,幽默地说:“同学们请看,这里粉尘飘洒如瑞雪,教室吵嚷像闹市。”学生默不作声,面面相觑。我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能行吗?”学生随口答道:“不行!”“那么,怎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环境的保护。”这样,乱嘈嘈的教室却成了老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维护了课堂秩序,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课堂提问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信息更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还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当然,提问的角度、方法很多,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教无定法”。然而“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按规律可以有较好的收效——这就是“提问有法”了。当然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每一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选择设计好课堂提问。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它将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的助推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教师只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和提问时机,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