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浅谈课堂教学中一些小组讨论的无效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6阅读:
字号:|

  浅谈课堂教学中一些小组讨论的无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逐步归还给学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这一宽松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所谓的课堂小组讨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分成若干小组的形式,就某一个或几个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讨论,以求获得正确共识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体现,它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由于操作不善, 从而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好,形成了无效性。造成无效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讨论形式化。

  有的教师把“课堂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的时髦,不管什么题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走讨论的过场,课堂讨论有形式而无内容。我前几天去听我们学校几位青年教师的校级优质课,个别参加比赛的教师把学生都拉到大教室,让学生自己找座位坐下。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把学生随便分成三、五个一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热闹的场面——学生热烈的发言,各抒己见,气氛很是活跃。但我们仔细观察仍可以发现,课堂成了个别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学习困难的学生变成了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观众、听众。

  二、????????? 教师成为旁观者、监督者。

  在平日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学习的时候,有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眼睛向下扫视,成为了教学的旁观者。还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是从讲台上走下来,他背着手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监视,但没有俯下身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之中,没有掌握学生讨论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所以呢,这样的教师就成为了教学监督者。

  三、????????? 讨论时间短。

  在一些表演课(尤其是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往往采用小组讨论。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就马上进行讨论。而正当学生讨论热烈的时候,考虑到教学的进度,教师马上又让讨论结束。这样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正如肖成全教授所说的,这种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四、????????? 讨论问题设计的无效性。

  曾经有位老师在讲“东北地区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时,设计了10个讨论题。

  1.东北地区的行政范围?

  2.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

  4.东北地区土壤类型?

  ……

  ……

  这些知识课本都有答案,学生无需讨论,只要给他们时间自学课本就能独立解决。

  还有位教师,在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时候,为了使知识活化,与地方经济相联系,出了这么一道讨论题:“威海市近10年來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头绪。这样的题目太大,需要学生收集大量的资料才能解决,所以作为一个课后的探究题道是不错的选择,放在课堂讨论就有点不适。

  所以,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就经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无论是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通过讨论仍无力解决的问题,统统拿来合作讨论学习,这样往往会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就成为当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实施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我认为在我们普通学校,以6人划分为一组,前后三个桌的同学一侧身就是一组,大家面对面地讨论,这样的效果比较适合。但是,在座位的安排上,老师应该注意前后6个人中,要注意把能言善辩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搭配、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搭配等。不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鼓舞,从而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各组实力应该是接近的,这样各组之间才具有可比性。

  前些日子我到过济南的洪家楼中学参观学习,他们的小组讨论搞得红红火火,主要也是6人一组,强弱结合,并且经过他们几年的实验得知,效果非常的好。

  其次,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有效。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征,哪些问题是适合学生合作讨论的,哪能些问题只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直接从书上或其他材料中得知的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是可以从资料上找到的;而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的关键性问题;可成为知识生长点和发散点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思考性、争论性的问题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第三,在给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后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学习只有在自主探究之后再进行,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并吸取他人的思想用于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四,对于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要使全组同学都能积极思维,真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有实验资料表明,只旁观别人参与,信息的吸收只有总量的的5-20%,而小组讨论则能将效能成倍提高。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性、有启发性的问题,分别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往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上前进。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段内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与引导,不能放任不管。其次,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责任。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避免“闲人”的出现。一般情况下,我是这样对他们进行分工的,比如有小组长、有做记录的、有查资料的、有最后总结汇报的等,看具体的活动内容,让每个成员都发挥作用,这样就不会有其中一些同学偷懒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也就会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和他们的分工了。

  第五,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鼓励。小组讨论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包括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讨论后的评价等。

  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时,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那些能引起学生情趣的知识点,应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精心设计情境,并提出不同层次的讨论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作必要的指导。教师介入,学生除了感受到一点紧张外,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亲和力。如果教师再适当适时发表一些鼓励性语言,更容易增加发言者的自信心,激发其他成员的参与热情。最后,教师一定要简要的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点评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和教师语言的肯定性。

  此外,小组讨论的时机也要恰当。一般来讲,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当遇到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实践的欲望时,老师应在这个时候可以根据情景特征,设计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效果肯定更好。

  总之,由于教学效益检测的滞后性,无效课堂讨论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形成教学的盲区。所以,我们应及时从无效教学的盲区跳出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式,真正为我们的教学增添光彩。

上一篇: 浅谈网络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