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及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关键词 启发式 激活 课堂教学
一、运用假设启发。因势利导,层层启发。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这将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想象,使学生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疑,提出假设,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只要提出的假设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学生的思想一下便都会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推理和判断,以获得新知。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可以提出若干假设条件,按照假设一推理一验证的方法,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基本原理,分步骤从简到繁,由虚到实,逐层剖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第一,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启发学生分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赤道地区热空气上升,在高空流向极地;在极地,冷空气下沉,在低空由极地流向赤道,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第二,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球偏向力,启发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和600纬度附近地区气流运动分别形成低压带,30°纬度附近地区气流下沉和南北极地气流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带。高压带流向低压带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各个风带。结果是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表现为气压带和风带。第三,三圈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差异等情况下的一个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闭合的高低压中心。
二、运用问题启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提出对于理解教材和掌握规律具有激发动机、启发思考作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教学能力强和教学艺术水平高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具体明确、具有启发价值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再给予及时归纳或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认识气压高低的表现和形成过程。通过问题启发,既巩固了三圈环流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气压带和风带成因的认识。
三、运用实践启发,验证地理知识的形成。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据此,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并从中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以便发展他们创造才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例如学习三圈环流,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践,用地球仪、透明胶布和硬纸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只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做成环流圈模式,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并根据制作的三圈环流模型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因上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形成原因。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理解气流运动特点和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建立三圈环流的空间概念,这样既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三圈环流模式,又能形成近地面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
实现图文转换和图像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
四、运用演示启发,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
演示启发即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实验,启发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演示,主要有地理挂图、图片、照片的演示;地理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影的演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理实验的演示等。这些直观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能体现地理事物的景观和分布特点;有的具有立体感和动感,画面多、容量大,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的能再现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内容,然后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要求正确表示上升和下沉气流、近地面和高空气流。启发学生观察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何规律,南北半球风向有何不同,思考赤道与副极地地区都是上升气流,副热带与极地地区都是下沉气流,它们在成因上有何不同,说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表现为气压带和风带。然后,再将三圈环流剖面图中近地面的风带转绘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并要求学生观察记忆各个气压带和风带所处的大致纬度。这样通过动手绘制模式图,并启发分析图示,归纳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达到巩固大气环流空间模式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目的。若能制作成计算机课件,动画演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则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启发式教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启发式教学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主体意识,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③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维过程;④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