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9阅读:
字号:|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地理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日新月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地理学科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研究尺度(时间和空间)范围变化大等特点。既有宏观、抽象的知识,又有微观具体的现象;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传统地理教学虽然也重视直观教具的作用并运用挂图、地图、图片、图象和模型,有些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自制了不少非常实用的教具,但这些大多数是静止画面,不便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无法详尽地反映出地理事物连续变化的过程,无法将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等动态知识讲透彻,难以完全表现出地理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易从宏观、微观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尤其不易根据教师的思想及课堂要求进行演示,不利于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它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反响快速、贮存量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刺激的技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与学的活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恰当地运用CAI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也可以起到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1、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基本。地理知识是学不完的,也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懂得了如何收集地理信息,那么在终身地理学习中他就获得了主动权。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从课本以外的其它途径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也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如:收集资料,写小论文,介绍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搜集有关资料,说明某一个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虽然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访问互联网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最便捷途径。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收集到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图片资料,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新进展。在教学中,笔者常结合有关地理问题,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到课堂上发布地理信息,交流展示,以达到资源共享。我曾向学生推荐“中国气象在线”(www.nmc.gov.cn)、“中国科普博览”(www.kepu.com)、“美国国家地理杂志”(www.nationalgeograhyic.com)等与地理关系密切的网站。尝试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同时指导学生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通过对资料的采集、加工和发布,学生逐步形成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在“天气与气候”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课前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记录当地近几日的天气预报情况,不少学生纷纷上网查询。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的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演示模拟地理事象

  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语言、文字、静态图形难以表达,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来加以解决。如“地月系”一课中,“月相的成因”是一个难点,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接受,教师也很费力。现在使用微机模拟变化的全过程,画面中既有白昼又有黑夜,任何一个时期的月相变化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演示出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用音乐、动画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阶段,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在一起,可以生动地展示月相的形成过程。

  再如“板块构造运动”一节,指出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配有一幅彩色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但静态图对板块运动的表达毕竟不如动态图来得直观、生动,笔者利用多媒体CAI进行动态模拟。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对“板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引起了探究意识。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旋与反气旋”、“三圈环流的形成”、“锋面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方便地动态模拟,将文字信息在简便操作中转换为图象信息,变抽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突出地理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形象的感性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耳目为之一新,重难点也容易接受消化,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了。

  3、人机交互,激发参与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电教手段融为一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而且具有交互性强的功能,能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倾刻出现所要的图形,而且屏幕、图文可以根据需要闪烁、变色,还可以飞入、平移、旋转。当学生回答问题,输入的答案正确时,可设置让计算机发出一种声音——“答对了,你真棒!”,满足学生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当输入的答案不正确时,可设置另一种声音——“很遗憾,再想想!”,鼓励学生别气馁,继续努力。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官刺激效果,使人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操作微机,观察各种锋面天气的微机动画演示,然后拼摆或绘制表现锋面天气过程的符号示意图。再如,在突破“太阳直射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难点是时,我采用了清华同方制作的CAI课件,课件制作了一束光线和一条晨昏线并组合在一起,拖动鼠标可以使光线以地心为中心摆动,晨昏线也跟着摆动,这就可以直接看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而且只要输入直射点的纬度,马上就可以显示太阳高度值。在教师集中讲解个别疑点的基础上,即由学生控制计算机,进行个别观察、小组讨论、归纳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程序练习;计算机练习不仅形式多样、情境逼真、反馈及时,而且练习速度、难度可以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据自身情况控制学习进度、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练习,既可反复练习,也可以跳跃练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耐心的指导,学习好的也不会吃不饱。这样的小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性教学的理想模式。

  4、创设情境,丰富体验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我们不可能(至少目前无法)实际到达或亲临其境,去观察、体验和感知。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学生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可跨越地域、时空,将异域风土人情、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情境等实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直觉知识,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领略了异域风情,感受了火山、地震的威力,多媒体计算机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 ,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倾刻出现所要的图形、画面,且可放大、缩小,图形、文字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平移、旋转、翻折,甚至可让你“走进沙漠”、”进入太空”、“潜入海底”,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由于素材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又是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这比口头描述或阅读文字材料更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拓宽了学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领域和地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系统,发展了地理思维。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在《地月系》一课中,“月相的成因和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课件用“月相变化”动态展示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对观察材料的比较、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知道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并用来指导实际的运用。

  5、协同学习,学会合作

  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个别学生,要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交流来进行协作化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具体表现之一。学生与学生之间(当然也可以是师生间)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可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快捷而费用低廉的远距离交流,与远近不等的合作伙伴互相交换收集到的地理资料、信息,共同交流学习心得,探讨学习方案等。

  在“酸雨”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活动,除了收集雨水、测试PH值、调查、访问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收集有关酸雨的资料。每个小组几个同学商量分工协作,通过上网查阅,下载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阶段性的研究报告。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利用Powerpoint将查找到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计算机展示作品。在开展中期交流研讨活动时,每组派两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他们组的“研究成果”,第一组重点介绍“谁发现了酸雨?”、“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第二组主要介绍世界上的几个主要酸雨分布区及概况和酸雨分布趣闻等;第三组重点介绍酸雨的危害(包括酸雨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危害,对陆地上的森林、农作物的危害,对金属、桥梁、建筑物、文物古迹的腐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展示相关图片加以说明;第四组重点介绍学校所在地的酸雨情况及控制措施,也展示相关图片、资料;第五组主要介绍酸雨的控制——污染源的治理及洁净能源的使用,新能源的开发等,并配合图片展示说明;第六组主要介绍他们的“环保宣传活动计划”,展示自制的一幅宣传画,一条标语——“环保呼唤公众参与”、一份宣传品(一组漫画)、一首诗、一支歌——“梦开始的地方”,一幅温馨的“地球家园”图。各组学生轮流演示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和质询。通过“酸雨”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学会利用IE浏览器查阅网上的信息资源,用Powerpoint制作展示作品。他们选择的是社会热点,同时又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研究,不但增强了关注社会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学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地理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优化地理教学,促进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的电脑有点问题,明天再了

上一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教学情...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