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69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4-1-15 16:19:1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出题、校对:郭素英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共50分)

1.《中国史纲》描述中国某时代:“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显然这个时代

A.中央集权体制已建立起来 ? ? B.“家天下”的政治色彩浓重 ?

C.地方割据削弱了天下共主 D.奴隶制已过渡到封建时代?

2.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可见他较为推重西周的

A.宗亲分封,“授民授疆土” B.“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C.任人唯亲,“传子不传贤” D.“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3.“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魏源这里批评的是

A.世官制与分封制结合的血缘政治 B.察举制与郡县制结合的集权政治

C.宗法制与部族制结合的分权政治 D.世袭王权与神权结合的专制政治

4.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层结构中,国家机构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皇权或王权与职业官僚系统。处于第二个层次上的民间统治阶级,主要是由士绅、贵族及大小不等的地主构成。第三个层次则是普通民众。这种层次分明的三层结构的形成,发生在

A.夏商周时期 B.秦统一前后 C.汉代推恩令后 D. 隋唐开科后

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依据所学,方框中空缺部分的机构名称应为

A. 尚书省 B. 枢密院 C. 宣政院 D. 内阁

6.清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

A.军机大臣已严重侵夺皇权 B.君相权力之争再次白热化

C.朝廷决策的民主色彩加重 D.君主致力于政权治权合一

7.右图为秦封泥,封泥又叫“泥封”。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盖有印章的泥团,以备检核。从右图中提取的关于秦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秦印章用字是较为规范的楷体

B.丞相是协理全国政务的百官之长

C.秦公文政令传递已配合保密制度

D.秦对地方实现了严格的垂直管理

8.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力图将“王国析为侯国”的“推恩令”下达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表明汉代控制诸侯王的主要着眼点是

A.扩大朝廷直辖土地 B.直接削夺王国领地

C.中央掌控分封权力 D.将王国变成侯国

9.柳宗元《封建论》中历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他想表达的是

A.封建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秦汉唐盛名之下危机累累

C.郡县制度有利国家统一稳定 D.地方稳定程度决定治乱兴衰

10.《日知录》载: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与这种变化最直接相关的应是

A.宋经济发展慢,国力衰弱 B.宋理学居正统,尚简朴克制

C.宋财权收中央,地方困顿 D.宋大兴文治,文臣清廉执政

11.学者王亚男指出“在西欧,有一种贵族官僚化的趋势,而中国的趋势则是官僚的贵族化。”所谓的官僚贵族化,即指在官僚的继替中,血缘、出身、家世、门第等因素越来越起支配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现象。下列官制中极大的推动了官僚贵族化倾向的是

A.军功爵制 B. 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 八股取士

12. 封建社会里“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下列各项,最能够有效打破这种相对静态的社会分层,加速社会成员合理的垂直流动的是

A.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 B.科举制取代荐举制

C.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13.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 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他的官职应是

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按察使司

14. 西周春秋时期模式音乐盛行,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等,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提高文明程度 C.强化等级观念 D.加强文化控制

15.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弱者,道之用”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6.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 、b 、c 、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佛教的盛行和冲击 B.b处:儒学的哲理化、精致化

C.c处:独尊动摇和“三教合一” D.d处:明末思想批判的推动

17. 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 C.心即理也 D.理在气中

18. 发挥先天性善论,强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被评价为“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的这一趋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李贽

19. “工商皆本”、“循天下之公”、“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有论者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也能反映明清这种态势的是

A.“心即理也” B.“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天与人不相胜”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在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数学的

A.实用性 B.综合性? C.政治性? D.落后性

21.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雕版刻印技术的普及

??? C.科举发展的需要????? D.市民文化高涨的推动

22.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草圣,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此联所推崇的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是

A. 革新正书,时人无出其右者 B. 创新表达,书法推向自由极限

C.有意无法,书法彰显道德修养 D.简约流畅,书法实现平民化

23. 右图是一幅现代画家的画作,它承接的是古中国画类中的

A.风俗画,反映水乡民风民情

B.年画,赞美自给自足的闲适

C. 宗教画,劝人少功与无争

D.文人画,标示气韵和“性灵”

24.“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他是

A.柳永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5. 戏剧是文学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艺术领域一块魅力无限的瑰宝。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戏剧家

B.《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同属悲剧力作

C.元杂剧较为成熟,获誉“百戏之祖”

D.京剧集戏曲之大成,是高雅艺术的代表

二.非选择题(26题13分、27题17分、28题20分,共50分)

26.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他(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1)先秦时期私学文化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民本”思潮的主要内容。(5分)

材料三 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范形式。……帝制理想之被人们接受这一成就的取得,部分地是由于汉王朝事业的成功,部分地是由于有意识提倡的各种新的政治观念,……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到后汉(公元25—220年),这个追求的过程已经成功地完成。哲学理论已与帝国的行政实践牢固地挂上了钩,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从此以后就能坚持说,他们的权威来自上天无形的神明。

----《剑桥中国秦汉史》

(2)概括说明汉之前的“帝国试验”及“名声不佳”与先秦专制主义思潮的关系。(4分)

(3)汉代确立起来的那套“哲学理论”是如何调整专制与民本之间的关系的?它能获得帝王推崇,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27.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图一

材料二 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拨,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的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极精密极完整的政权分配,使整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

(1)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中央官制系统各自名称是什么?由图一到图二,宰相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说明材料一中图二这种体制设置的积极意义。(5分)

(3)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说明明、清两代“迹近君主专制”。 (4分)

(4)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主要是站在哪一视角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才的举荐是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当时的正式权力机构并不能直达社会基层,而只能到达县一级。所以,即使是在皇权和官僚系统对人才选拔最有效的时期,他们也无法控制举荐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基层的过程。这样,就为其他社会力量,特别是为在地方上颇有影响的、抵制皇帝对权力的垄断的贵族力量介人和控制这个过程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举荐的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时候,举荐的实际标准也就发生了变化。在西汉时期,品行、治理能力和口才曾是选任官员的基本标准,到东汉时期,这些标准越来越多地为出身、血缘、门第等因素所取代。

“ 九品中正制”是在“ 唯才是举”、“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庶高卑”的原则下建立的,但在具体施行中仍把门第作为一个条件,因此从西晋以后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政府的高官为豪门世家所占据。

——《科举制,一种精英的再生产机制》

(1)据材料一分析,两种选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荐举标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7分)

材料二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据《明史》记载,明代选官“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2)据材料二指出,唐宋以来新的选官制度与前述两种制度的主要不同是什么?明“稍变其试士之法”变更了哪些方面?(7分)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

(3)结合三则材料与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6分)

?

参考答案





相关资源:
·山东省高青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重点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蒙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米易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安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邢台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