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三文”此乃根本
读出“三文” 此乃根本
――――也谈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今天,我观看了崂山一中李红梅老师执教的《六国论》,顿觉清风扑面,耳目一新!这节课一扫以前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呆板之气,没有老师絮絮叨叨的繁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响起的琅琅书声,而且是读一遍再一遍,(读)三遍(读)四遍,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古文诵读的常态课。尽管教学环节还有些不够流畅,个别地方处理也还有些仓促,但这种大胆的尝试,变革的决心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学必须“言”“文”并重,不可偏废,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它们的契合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关键的工作就是抓诵读! 既不能干巴巴地讲解死的文言知识,又不能脱离文本只是大谈特谈其文化内涵,所以,诵读就是“言”与“文”的“粘合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读出什么呢?
1、读出文字。即我们常说的初步诵读。主要是让学生识字,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扫清文字障碍。把重点的生字、难词,自己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的方式先解决。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整理积累相应的基本文言知识和重点文言现象。诵读时要求能做到正确断句,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读出文学。是进一步的诵读。在上面一步的基础上,能通过对关键字词或语句的反复吟咏、咀嚼、品味,或读出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读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个中性情,或读出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种种人生感慨和深沉思索,等等。总之,这样的诵读是潜下心来的深层次的阅读,甚至是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文学化鉴赏。需要老师在诵读中精心创设问题或情境,准确引导和及时点拨。不是放养式的随意之举。诵读时要求能抑扬顿挫,并注意诵读的语调、语气、轻重等等。
3、读出文化。是最高层面的诵读。是学生与文本的终极对话环节。充分展现文言文教学中“文”的重要性。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历史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传承,凝结了中华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精髓。要让学生学会“跳出”文本、审视文本、认真思考,大胆拿来!能结合时代特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感受古往今来的人生况味,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读出《史记》的厚重,悟得成败之理;读出《兰亭》的飘逸,参透“死生亦大”;读出《滕王阁序》的华美,领略词赋文化的一片灿烂!而这些,离开了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见,文言文教学要以诵读为抓手,读出文字、文学、文化。当然这需要我们认真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点拨,如什么地方该读,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读出什么,这些问题还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